回顾|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海外华商谈抗疫”日本专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海外华商谈抗疫”日本专场
5月29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北京海外联谊会、日本财团法人中日创新中心合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系列观察日本专场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了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贺乃和先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利先生,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段跃中先生,日本DDBK广告公司创始人曾颖女士,针对日本华侨华人社团在疫情中的贡献,日本疫情发展和防疫特点、疫情后中日经济合作的展望,中日媒体对抗疫的报道情况,以及新一代华侨华人对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的思考等问题在线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先生为本次活动致辞,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校长助理李廷江教授为嘉宾分享进行点评,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华侨华人智库办公室主任王祎主持会议。
张春旺所长在致辞中表示,日本民众积极支持中国的抗疫工作,慷慨解囊,捐献了很多防护用品,让我们看到了中日传统友好的回归。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当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时候,中国政府积极筹措,支援日本抗疫。在日侨胞同世界各地的侨胞一样,首先打好了支援国内抗疫的上半场,之后又与日本民众一道,积极参与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效果。如今,我们终于可以从疫情发生之初的不知所措、慌乱,以及后来的恐惧、紧张,到现在能够以较为平和、从容、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和讨论一些问题。中国的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率先在世界疫情防控中启动恢复经济工作,全方位促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广大侨胞更好地发挥联结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目前,日本疫情防控整体上已经进入平稳阶段,日本侨胞在日的处境,生活、工作情况如何,是身在国内的我们十分惦念和关注的问题。期待演讲嘉宾为听众提供更多宝贵的分享,同时,他祝愿在日侨胞平安健康,并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工作中发展得更加顺利。
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贺乃和先生介绍了日本最大的华侨华人社团——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总体情况,以及在抗疫过程中为中日两国社会做出的努力。从1月21日开始,社团负责人动员全体成员,起草了为中国捐款捐物的倡议书;2月6日,便将收到的款物通过日本湖北总商会捐赠给武汉;最终,全华联募捐的约550万日元现金、以及捐给中国侨联基金会的200万日元,均被送往了国内重灾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社团领导团队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调度和协调作用,全华联下设72个社团,每个社团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每个小组长轮流帮助侨胞解答问题、解决包括口罩不足、同胞生病、无法接受检查等困难;同时,社团将中医请到防疫小组群里,为华侨华人讲授防疫知识;在使领馆领导下,建立了困难求助的联络体系,利用网络帮助侨胞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在日本疫情爆发以后,全华联努力把援助物资快速准确地送到日本政府、医院、养老院、学校、幼儿园等机构,赢得了日本国民的好评。在中日共同抗疫过程中,侨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日中民间友好往来和交流,给日中关系带来了一股暖暖的春风。
日本华人教授协会原会长、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利教授分享了日本抗疫的独特模式,以及疫情对中日产业链分工的影响。截至5月26日,日本总感染人数大约16,623人,死亡人数846人,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波抗疫的软着陆。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日本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0.64人(5月25日结束紧急状态宣言时数据),根据来自日本的研究,日本与西方主要国家相比较,日本大致相当于主要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也没有完全停止。决策科学化机制与切断传播途径的独特方法、良好的公共卫生素质和高效的医疗管理系统、广泛的卡介苗接种是日本第一波疫情得以软着陆的三个主要特点。但在抗疫过程中,仍然存在政府反应迟缓、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等不足和教训。疫情对中日产业链分工造成一定影响,但日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WTO体系的拥护者和获益者,日本未必真心响应美国政府的“脱钩”(decoupling)号召,但不排除日本从本国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在重要产业领域推进“中国+1”的进程。李教授运用“亚洲悖论”(The Asian Paradox)概念解释了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现象,认为日本企业最终的去与留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成本和经济合理性,取决于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魅力。李教授建议,中国应首先占领道德制高点,面对时艰,对市场和国际社会发出明确的信号,继续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总原则;适度在产业政策上让部分影响力大的日本企业有条件地加入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或“一带一路”等,让日本经济界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的希望,在新冠风暴席卷全球,遍地哀鸿的大环境下,最早复苏复工复兴的中国应该是希望之所在;“中日友好在民间”,中日两国之间民间交流的升级和相互支援是抗疫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和美好的记忆,有汉字和文化交流为纽带的中日合作和互动,是与欧美国家明显不同之处,且行且珍惜,以此次患难为契机,推动停滞了近十年的中日关系向新的方向发展。
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日中交流研究所所长段跃中从日本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抗疫、中国媒体如何报道中日抗疫、外交部系统的推特异军突起、日本侨报出版社的实践报告四个方面分享了中日媒体在疫情中的报道情况。日本主流媒体如NHK、TBS电视台频繁引用中国驻日大使馆及中国官方信息,东京电视台播出了学习中国抗疫的专题片《了解新冠-学习中国》,孔铉佑大使在日本报纸《读卖新闻》发表署名文章《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邻里之道 守望相助》的署名随笔文章等。中国官方和在日华文媒体大量报道日本政府和国民对中国的支援,在日华文媒体大量报道了华侨华人支援祖国的行动。因此,“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汉字感动了数亿中国人。外交部系统的推特在疫情期间的宣传作用异军突起,截至5月2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推特一共发布了730条信息,其中,最具人气的10条推特中,有6条是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推特影响力广泛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用所在国的语言,当地读者喜闻乐见;二是图文并茂,且生动活泼,没有空话套话,短视频效果更佳;三是与粉丝进行互动,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四是为当地主流媒体提供权威资讯,利于在主流媒体发声。此外,针对日本有关媒体发表的涉中国防疫负面报道,中国驻日使馆发言人及时发声,维护正义公正。为了给日本提供中国抗疫的经验,《人民日报》国际部与日中交流研究所共同紧急编著的第一本日文版《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由日本侨报出版社隆重推出,并于4月7日(世界卫生日)开始在日本全国发行,被日本三大日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和日本执政党之一的公明党机关报《公明新闻》《日中友好新闻》等多家日本知名媒体介绍。日本侨胞出版社还面向全日本举行了“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的征文活动,请日本朋友拿起笔,记录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的故事。此外,出版社还面向中国大学生举行的日语征文活动,并紧急将主今年的主题定为“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和日本各界支援中国”,截至当下,出版社已经收到了近1400篇来稿。他认为,驻外使领馆、中资企业、华侨华人使用推特、Face book等社交媒体,在本次防疫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培养和重用优秀的年轻人担任社交媒体的制作和编辑工作,他们是社交媒体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挥粉丝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日本DDBK广告公司创始人曾颖女士介绍了在日中小华商企业的抗疫之路。作为拥有200余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日本视频节目“Tokyo tube”创始人,她亲身感受到了疫情中,中小华商企业的困境、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并以90后的独特视角展现了新一代华侨对未来商业模式和中日合作的思考。疫情期间,日本中小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保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息贷款、为200万中小企业提供协力金、为一般住民提供10万日元补助金、允许企业延迟缴纳年金社保、对特定项目进行拨款扶持等。疫情对日本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造成了深远影响,人们从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场景;过低地复工率,给生产秩序和供应链带来了挑战;物流和交通体系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日本有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而相关政策的调整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债务固化,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此外,疫情对日本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了考验,企业的外部环境有了新变化等。曾颖认为,疫情将使经济的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网红带货经济或将进入泡沫阶段、企业将逐渐回归实体经济。同时,疫情将给日本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她希望在华侨华人的努力下,日本的品牌将继续扎根和深入中国市场,日本的有机粮食和种植技术将进一步被引入中国大地。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校长助理李廷江教授为嘉宾分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四位嘉宾在地域、职业、年龄、话题上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分享的故事和内容真实、生动、感人。他认为无论是中日关系还是华侨华人,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时期下中日关系赋予了日本华侨华人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历史上中,日两国便有了跨越国界的合作,而新时代赋予了日本华侨华人新的意义。疫情中,华侨华人的责任重大,他们既要客观真实地讲述日本的情况,也要将现在的中国全面而深刻地介绍给所在国。这就要求华侨华人必须从不同层面梳理中日关系,从而理性地对待新时期的中日关系。21世纪中日关系的定位需要充分建立在合理互惠的基础上,作为中日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做到理性、全面地理解日本、介绍中国,助力两国构建健全的中日关系,日本华侨华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精神的民族,日本在抗疫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学习中国”经验,这与抗疫期间的欧美形成对照。日本国民素质,在国际上被评为世界第一。这都是值得中华民族学习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爱恨情仇,通过抗疫的相互支持,友好关系有所恢复。其次,日本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抗击新冠过程中,驰援武汉,再次得到体现。侨领得到了历练、侨团的组织能力在不断增强,华人媒体更是进入了主流媒体,在当地社会发出声音。当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海外华商也将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机会、拥有更多作为、发挥更大作用。第三,新技术、新条件给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新机会。如“海外华商谈抗疫”系列线上观察活动就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海外使领馆利用twitter、Face book等开展抗疫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在海外华侨社会和国际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希望国内也能开放,以便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张秀明副所长,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席李明欢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刘宏院长,日本早稻田大学陈天玺教授,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王维教授,温州大学张一力教授,北京海外联谊会李晓卫处长、连晓松副处长、王维副处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界人士与学者参与连线。
“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系列观察将继续举办澳洲专场,诚邀世界各地著名华人华商及侨领分享疫情之下的感人故事与理性思考,以飨海内外朋友。
(中国华侨华人智库王祎供稿)